【财经分析】债券通八周年:超三十倍日均成交“搭配”工具升级 为多层次债券市场注入活力

  新华财经北京7月3日电 从清算速度上限T+10,到交易时间延长至8pm、提供收盘价成交单;从每天十几亿交易规模,到月度日均482亿元成交量;从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到互换通达成1.2万笔交易......

【财经分析】债券通八周年:超三十倍日均成交“搭配”工具升级 为多层次债券市场注入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2025年7月3日,债券通迎来“北向通”正式启动八周年关键节点,相关领域长期的平稳高效运行,为境内债券市场转型升级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注入了活力。

【财经分析】债券通八周年:超三十倍日均成交“搭配”工具升级 为多层次债券市场注入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业内人士认为,债券通“引进来”成效显著,“北向通”多年来拓宽了海外投资者投资交易我国间债券的渠道,未来全方位金融市场高效便利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更多创新措施也有望陆续研究推出,从而持续助力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

  “北向”机制协同发力合理引导外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

  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市场的快速成长。

  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北向通”重磅启动;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上线运行;2023年5月15日,“互换通”正式上线;2025年2月,债券通“北向通”参与者开始使用合格在岸债券在香港进行离岸人民币回购业务;2025年5月15日,拓展“互换通”期限和类型,将利率互换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2025年6月30日,“互换通”超长期限利率互换合约首日实现上线。

  以债券通“北向通”为起点,内地与香港在债券领域入市、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等各环节不断升级机制,先后推出交易分仓功能、券款对付结算方式、新债信息通、新债易(ePrime)境外债券发行系统、配套风险对冲工具等,并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延长交易时间、丰富个券与合约范围,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金融生态。

  新华财经获悉,2025年5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9156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同期增长12.79倍,月度日均成交482亿元人民币,其中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交易最为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7%和23%。1-5月份,债券通“北向通”累计交易量为4.66万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为465.5亿元人民币;截至5月末,共有入市投资者835家,较2018年5月的315家翻倍有余。

  “遥想‘北向通’试运行首月平均每天 15 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到现在的日均482亿元,是彼时的大约32倍。”某结算代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称。

  德银中国副行长兼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徐肇廷对新华财经表示,“八年来,‘北向通’交易量大幅增长,参与者数量稳步增加,交易结构也发生变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仍受青睐。债券通的高效运行显著提升了境内债券市场流动性,并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生态发展和跨境交易规则标准的完善。”

  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也表示:“‘债券通’机制自推出以来,不断促进中国债券市场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发展。”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服务部联席总监张劲秋对新华财经表示,债券通已经成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重要渠道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债市,同时也促进了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

  “最直观的亮点就是交易规模、参与程度和活跃度的大幅增加。”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对新华财经表示,债券通推动了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了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同时,债券通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强化了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参与机构不断丰富,从早期的资产管理类投资者为主,到现在扩展到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商业银行等多个类型,投资者结构实现多元化。”张劲秋分享了更多细节变化。

  另据新华财经了解,与债券通配套的衍生品领域发展也有效起到了风险管理作用。6月30日,与境外投资者达成多笔30年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则达成“互换通”超长期限交易共计8笔,其中20年期互换通交易为市场首单。

  “目前市场参与者涵盖央行类、商业银行、资管公司及中东、韩国等多元化投资机构,2025年一季度成交额环比增长18%。”徐肇廷介绍称,德银将海外央行、主权基金、机构、公募基金、 对冲基金等通过债券通吸引进中国银行间市场,同时积极引入做市和风险管理经验,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各类产品创新,为境外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条件。

  展望未来的政策细节完善之处,“在已有的债券通与互换通的基础上,市场参与者期待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例如‘北向通’项下的债券远期、债券借贷、总收益互换等产品。”徐肇廷进一步预测称,在配备了更加丰富与完善的工具箱后,境外机构将更加活跃地参与境内利率品投资,其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占据总托管量的比例有望逐步提升至5%。

  黄嘉诚则表示,境外投资人通过债券通等方式投资境内债券时的交割流程还有进一步的简化空间。如果能够有更加自动化的流程,相信债券交易和交割的便捷程度会更加大幅提高。同时,仍有不少机构还期待多元化风险对冲工具的完善。

  张劲秋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协议文本、结算机制安排和税收安排等,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提供更多便利。”

  债市对外开放成绩亮眼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18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监管部门协同发力、积极助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内地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市场的合格担保品,持续优化境内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成效显著。

  当前,中国国债在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中国国债在国债指数中的权重也已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我国债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在其他指数中的权重也超过预期,这为境内市场吸引了数千亿美元的跟踪指数资金。

  “债券市场的持续开放吸引了众多境外投资者,外资持有境内债券的规模在稳步增长。”业内专家如是表示。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6%。从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11万亿元、占比48.5%,同业存单1.22万亿元、占比28.0%,政策性金融债0.84万亿元、占比19.3%。此外,境外机构近年来积极发行熊猫债,目前累计发行量超过9500亿元。

  5月份,新增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169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605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35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71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而二级市场数据显示,5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48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777亿元。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具前景的回报基础,加之我们不仅有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也有空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环境具备更高的稳定性与更好的可预期性,也可以说,在‘增长可持续’与‘波动可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

  此外,借由当前时点观测债券市场“走出去”的阶段性成果可以发现,“债券‘南向通’ 扩容至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券商等,是我国在2025年金融市场开放的一个重要政策动向。”黄嘉诚表示,这为非银机构拓宽了全球资产配置渠道,有助于构建跨市场、跨币种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抗风险能力和收益潜力。

  “随着‘债券通’南向通合资格境内投资者范围的扩大,有望进一步助力投资机构优化资产配置,为香港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深化境内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汪大海补充道。

  当然,为了同步推动境内债市的高质量发展,黄嘉诚提及,“应该继续加强对债券投资人利益的保护,例如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债券违约处置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国内信用评级质量,大力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等,以此提高信用债券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此外,电子化交易也将成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